围绕校学术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融铸青锋模范人格”的教研主题,数学组开展了“根在课堂力在数学”的专场展示及研讨活动。
经过前期“备课—磨课”的准备,组内高一李振昕老师和高二金振华老师分别上了公开课《指数函数模型的应用》和《曲线的参数方程》,展示了教学实力,也为我们继续研讨建模教学和概念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讨会上,两位执教老师首先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后反思。李老师谈到《指》的这节课是自己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第三次公开教学,他向老师们坦诚剖析了教案从“重知识”到“重过程”再到“重素养”的不断改进轨迹,带给老师们很多启发;金老师谈到《曲》这节课从“摆线问题”引入,有意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参数方程的必要性、合理性、应用性,从教学看,课上提问语言还欠,影响到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活跃度。
然后,同一备课组的艾晓云和高俊翔老师从旁观者的角度谈了他们的听课感受。艾老师认为,《指》这节课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引出投资复利问题,从“印第安人的搬迁”引出人口密度问题,从“波士顿医研发新药”引出药物残留问题,通过创设连贯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的体验,课堂行云流水,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交相辉映,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高老师认为,《曲》这节课结构完整,目标明确,注重概念生成过程,通过“为什么选择参数?”“如何选择参数?”“如何建立与参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概念建构,另外,在概念应用环节,教师没有采用例题式的训练模式,而是一改常规,通过视频引入,将摆线问题和生活中有趣的例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完成“设参、用参”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知识,也了“用数学”的兴趣。
随后,前来参加这次听课活动的外校老师也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西南位育的徐迪斐老师在即兴点评中提到:《指》这节课非常成熟,有不少亮点,比如按故事主线将三个素材有机编排匠心独到,例题选择和设计层次感强,还恰到好处地挖掘了指数函数的育人价值。
接着,徐汇区的高中数学教研员也对这两节课进行了专业点拨。严江华老师觉得对数学建模的教学可分为“体验数学应用、学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建模、实践数学建模”四个层次,《指》虽然是一节常规的“学习建模”课,但李老师上出了“高度”,三个素材设置自然流畅,科学合理,他特别欣赏这节课的“较后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对“指数模型”的哲学思考,让学生自然领会了“每天进步一点点”、“厚积薄发”、“学习为了什么”等深刻的道理,他认为,这5分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体现,将会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徐冬林老师高度赞赏了李老师一个教案上3遍,每一遍有新的感悟和的做法,从而点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曲》这节课,他的评价是内容丰富,从摆线问题引入,并介绍数学家在解决此类问题中曾经经历的困难和努力,课的较好锤就敲在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这种适时地渗透数学史的做法值得提倡。由于这节课难度大、时间紧,课堂气氛显得沉闷,他建议让课堂气氛更、更活跃的对策可以是(1)教师善于从“初学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多进行学情分析;(2)作为首课时的教学,教师要想透教学内容的学科价值和作用,让学生真切感受“新知”是一样“好东西”;(3)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徐老师还特别指出,学习数学的价值不能只满足于“捞分”,而是要为思维品质而来,更要为修养而努力。
在两位教研员高屋建瓴地点评之后,张珺老师又补充道:回望校史,南模一代赵宪初先生关于如何教数学有许多操作性强的做法,比如:为了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体现智能培养,他常会在课堂上不断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使学生懂得每一步工作的“目的性”和“合理性”;他还提倡“举三反一”教学法,他认为真正能一下子“举一反三”的人是不多的,规律是归纳出来的,要遇到相类的事情、相类的题目好多次,才能总结异同,得出规律;他还有一项本领“善观气色”,在教学时,随时扫视课堂,观察动静,对自己的讲课内容作必要的补充、修改或删节。在张珺老师看来,这些教学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建议执教老师还可以比对前辈的真知灼见,看看自己的课还有哪些上升空间。
较后,南模数学组的领军人,特级教师,曹土清副校长做总结性发言,他先感谢和兄弟学校老师的现场指导,然后向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了学校举办学术节的意义和目的,还介绍了数学组目前的师资情况和取得的教学教研成果,他也表示数学组在学习新课标、研究新策略,培养生等方面还要多思考,多追求!
研讨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结束,但对数学组的老师们而言,追求优质课堂的脚步不会停步。作为南模教师面对的是一批生源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把力气花在数学上,只有数学知识丰富了、扎实了,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了如执掌,对课堂的驾驭游刃有余。老师们也期待能够带着研讨会上的智慧碰撞,在探索优质课堂的过程中,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